南邮举办“2025年智能传播与艺术国际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25-10-19 浏览次数: 10 文章来源: 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社会科学处

  10月18日,“2025年智能传播与艺术国际研讨会(ICICA 2025)”在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科楼报告厅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南邮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主办,江苏省文化产业协会协办。

研讨会现场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Thomas W. Simon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杜骏飞教授,韩国全南大学申俊松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主编赵涛,《传媒观察》主编赵允芳,南京邮电大学期刊社主任周建芳,喀什大学设计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谷金昊等专家与会。南邮社会科学处、国际合作交流处、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负责人及师生和留学生代表共同参加研讨会。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谢平在致辞中指出,南邮是一所信息特色鲜明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聚焦国家和江苏省文化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依托学校信息特色的学科优势,形成了“工—文—艺”融合发展的办学路径。希望此次研讨会进一步增进各国学者在智能传播与艺术领域的学术互鉴与理论对话,共探智能传播与艺术创作的前沿路径,共话技术赋能文化的创新方向,共商人才培养的突破之策。

  主旨论坛环节,Thomas W. Simon教授对“AI与未来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艺术创作的社会功能,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应重点关注人的原创力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议题。杜骏飞教授提出,人机交流网络所生成的无限递归的内容流容易形成一种被想象和幻觉支配的奇幻传播机制,人们正从工业时代的景观社会迈入AI时代的奇幻社会。

Thomas W. Simon教授作主旨报告

杜骏飞教授作主旨报告

  申俊松教授认为,生成式AI 为扩展创作和创造力提供了更多实验空间,但数字技术能否真正增强人类特有的创作与创造力,仍是值得持续探索的议题。南邮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彭宁玥老师提出了人机协作影响视觉创意的链式作用路径,为提升AI赋能下的创意协同提供了理论思考与实践启示。

申俊松教授作主旨报告

彭宁玥老师作主旨报告

  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研究生卢勃兴、李佳佳同学分别代表其导师研究团队汇报了“智能体驱动下智能建构式学习范式的探索与实践”“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美育出版的技术逻辑与实践挑战”的研究成果。

研究生卢勃兴、李佳佳同学汇报研究成果

  随后举行的圆桌论坛,探讨了智能传播时代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科建设与学术创新的新机遇、新挑战。Thomas W. Simon、杜骏飞、赵涛、赵允芳、周建芳、谷金昊等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原创力、实践力、共情力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学科交叉融合、学术创新以及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建设思路提出了指导意见。

“学科建设与学术创新”圆桌论坛


(撰稿:孙思佳 摄影:田野、李冬阳 初审:袁潇、董军、骆公志 编辑:王存宏 审核:张丰)

最新发布LATEST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