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年会聚焦“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
发布时间: 2019-12-04 浏览次数: 24 文章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吴楠/摄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吴楠/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11月30日至12月1日,以“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为主题的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江苏省作协外委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南京举行。来自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70多位学者围绕“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外国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外国文学翻译研究”和“新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等外国文学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与会学者表示,虽然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介绍、翻译与研究相对较晚,主要始于20世纪,但是先辈学人十分关注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为外国文学的当代发展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学科基础。如1928年以《18世纪英国文化中的中国影响》为学位论文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的陈受颐,1931年以《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为学位论文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范存忠,1931年以《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为学位论文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的方重,以及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为题获得牛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的钱钟书等。

  在开幕式上,南京邮电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姜小舜,江苏省社科联学会部副主任夏东荣,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杨金才致辞,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玉括主持开幕式。

  姜小舜表示,本次会议对外国文学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的共同研讨,不仅能够彰显江苏外国文学研究的特色与实力,开创国内外国文学研究与翻译的新局面,还能向世界提供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研究成果,从而建构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推动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走向世界。她期望南京邮电大学通过本次会议,加强与外国文学领域各位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促进彼此在外国文学经典的翻译、解读、阐释等领域的能力和水平,为外国文学研究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夏东荣介绍了江苏学会发展现状。他表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学科的成功,为学科的交流提供便利。学会的内在活力是学科的发展,学会的动力是学术的交流。

  杨金才表示,本次研讨会以“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为主题,对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共同见证江苏外国文学研究的特色与实力,同时进一步推动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他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的学术自觉性不断增强,着力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努力打造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学术话语体系。应该看到,我国新时代文学创作具有新的历史内容、新的人物,新的情感,必将产生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世界眼光中的中国,将发生变化,要求外国文学研究者跟踪世界文坛,随着建设“一带一路”的足迹,适时捕捉外国文学的时代脉搏,为讲好中国故事寻找可供作为参考资源的元素,研究世界各国作家如何面对丰富复杂的时代经验,从理念出发加以诠释,并运用文学捕捉时代最有力的脉搏,最生动的呼吸。

  在大会发言阶段,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意青介绍了文本细读的学养型批评,并通过讨论我国外国文学教育与研究中近年来追求理论框架的偏差,指出在两者中求得兼顾和平衡乃是批评的理想状态。她表示,强调文本的比较文学更应把比较的基础建立在比较双方的文本上。学养型批评家大多是饱学之士,他们评价和发表看法从不拘于某一种理论,他们满腹经纶,熟知从古代到19世纪的文学、哲学和美学理论。而且在评论文学作品时,更是善于阐释和细读文本。此外,他们的英文非常漂亮,读他们的文章和著作是件很享受的事情。学养型批评也很个性化,甚至情绪化。而理论框架批评看似高深,但在某种意义上比细读文本得出自己的见解来得容易。有了理论做框架后,不用读百卷书,只要会摆弄某些理论词语,尽管还没有吃透理论,他们也觉得自己有了侃侃而谈的底气。有的研究生在写论文时,找几个文本例子与某一理论对号入座,用理论去贴文本,最后成为两张皮论文。

  她强调,理论批评一定要有文本功底。不以文本为主,用一个理论套文本的做法实际上把文本扁平化了,也把作家简单化了。她提出学养型批评并不是要否定理论驾驭文学批评的重要性,而是要强调好好读书,因为学养是一切批评方式的基础、起点和落点。不论是理论书还是文学作品,我们都要细读,读懂,读透,并且读书时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香港岭南大学讲座教授黄运特以“No Poetry: From Che Qianzi to the Poetic Encounter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为题进行大会发言。他介绍了中国当代诗人车前子的诗歌,以及他对于车前子翻译和研究。在发言中,他对车前子的诗歌做了非常细致的文本解读,同时采用了跨学科的视角将车前子的诗歌创作放在整个世界的诗歌体系中来,让与会代表们看到了诗歌创作中的文艺理念和审美选择。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朱晓映谈到了“门罗景观”中的后女性主义微观政治。朱晓映表示,门罗作品吸引我们的或许不是某个女人、某个小镇、某个事件、或者某种主题和手法,而是作为整体的、具有独特气息和磁场的“门罗景观”——加拿大荒原气质的小镇、镇上神情惆怅的男男女女、以及神秘难测的事件。门罗小说中以挽歌式的虚构故事让读者在不经意间被政治的力量所感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建波以“外国文学研究向国别研究的延伸”为题进行大会发言。他表示,应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充分发挥外语优势,构建外语学者开展国别研究的特色,建议外语学者开展国别研究的园地。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韦清琦在大会发言中介绍他对“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交叠性研究思想的范例”的看法。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吾文泉则谈到了“19世纪英国小说中的‘垃圾处理’”。

  12月1日,在大会发言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汪介之、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赵丹、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海榕、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荆兴梅、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潘震、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綦亮、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梅定娥分别以“四十年来外国文学研究的成就、问题与展望”“新世纪俄罗斯文学发展趋势探析”“都市化运动·都市话语·都市空间正义——论美国都市文学中的现代性进程”“尤多拉·韦尔蒂《乐观者的女儿》中的共同体书写”“英国现当代诗歌性别隐喻翻译研究”“‘黑色大西洋’的加勒比之维——论奥斯汀·克拉克《锃亮的锄头》”“日本近代‘中国游记’中的南京”为题进行大会发言。

  汪介之表示,19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多种多卷本国别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及文学体裁史、断代史的问世,一系列重要作家研究专题论著的完成,“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的编辑出版,“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系列成果的先后面世,等等。但我们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宏大叙事”倾向、把进化论搬进文学研究领域、大量非文学的理论对文学研究的空前困扰、庸俗社会学思潮的再度泛起。他建议按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评奖的分类标准、中国社科院三所(外国文学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和与语言研究所)设置的格局,调整高等院校的现有院系布局,设立语言学院(系)、(中国)文学院(系)、外国文学院(系)。这种新的学科体系有利于改善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解决长期困扰教师和研究者的某些根本问题,优化各层次学生的知识结构,带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振兴与繁荣。

  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徐之顺在大会总结中表示,本次会议对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展示了江苏外国文学研究的特色与实力,他在讲话中对学会发展提出新要求,为学会发展指引方向。外国文学研究的同行应肩负起文化构建的时代使命,发挥好对外开放和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学术优势,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展示江苏优厚、优越的地域文化,积极努力,有所作为。会议由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外委会主办,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最新发布LATEST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