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琼,一个毫无农村生活和工作经历的南京邮电大学主任科员,一个领导同事眼中的“能耐人”,一纸调令,让他转眼成了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淮阴区河滩村的“第一书记”。老百姓接纳吗?自己能给贫困角落带来什么?面对着哪些艰难?梅琼心里没个底。
翻开河滩村2015年的经济社会账本,这个低收入户占到农户总数11.78%的薄弱村,村集体零产业、自来水零入户、路灯零安装、管道燃气零通达,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仅为1.5万元。而一年后,一幢幢大棚地里红椒似火,一盏盏路灯照亮着曾经漆黑的“致富路”,村集体经济收入净增5万元。
盘活一片地,“望天田”变“希望田”
刚到河滩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户走访,河滩村的复杂民情,贫困程度超乎梅琼想象。在这个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镇子,每家靠稻麦的年收入只有1000多。进城打工3000元上下的工资对年轻人来说无疑诱惑更大。
怎样让农业有奔头,让年迈的农民也有体面收入,怎样把“望天田”变成“希望田”?梅琼思来想去,只有将农户手中零碎的土地“化零为整”引来产业,才能把一个个问号拉直。
一听到要交出土地,村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梅琼的思路是,先流转部分做成“样板田”致富给大家看。他首先找到了排水设施不好、经济效益欠佳的旱田,挨家挨户地说服农户。与此同时,他与当地“红椒之乡”的种植大户拉近了联系,对方愿意在河滩村投资种植,这让梅琼喜出望外,第一批土地流转还算顺利。
本以为有了“样板田”的示范作用,第二批土地流转会水到渠成,这一次,梅琼联系上了深圳的南邮校友,并谈成了投资藕虾混养基地的项目。然而,一方面源于这部分农田经济效益较旱田更佳,村民对藕虾混养壮村富民将信将疑,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影响原有租户的效益,导致一次次谈判不欢而散,甚至在交田当日24户村民反了悔。眼见还有11天就要下苗,梅琼和村支书、镇里蹲点干部每家每户上门做通工作,苦口婆心地陈述流转利益,列出国家政策,让村民吃下“定心丸”,晚上11点也顾不上吃一口饭。终于,梅琼等人的努力获得了村民的信任,谷雨当天藕苗顺利下种。“见证这样的谈判令人感叹农村工作如此复杂细化,村干部耐心的服务态度令人钦佩”,藕虾混养基地项目负责人孙雅感慨。
“一亩地一年的流转费是850元,再以900元承包给大户,村集体每亩可以增加收益50元;而农户除了租金,再加上国家农业补贴,每亩有近千元的固定年收入,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实现收入双盈”,梅琼算起河滩村的“致富经”,接下来藕虾混养产业还将从百亩扩大至千亩。在土地流转成功的基础上,他自信地申请了财政部“壮村工程”200万的扶贫产业基金并获得批准,由此村里盖起了烘干房,“我们为附近农业企业提供粮食烘干服务,还能为村集体带来1年12万的收入。这样一来,贫困的帽子算是甩掉了”。
“党建+”模式让扶贫更有“人情味”
走访中,梅琼发现,村里的不少贫困群众不是不勤劳,不是不想富,很多时候他们因为找不到使劲的方向,或因病致贫、经济来源单一等客观原因不得不停留在贫困线下。针对这些情况,梅琼想方设法內引外联,给予不同救助。
“扶贫先扶智”,梅琼多次邀请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来到河滩村实地调研,对接南京林业大学、省农科院等专业人员前来对扶贫工作建言献策。“请进来,走出去”,他还带领着村“两委”赴外地考察取经、开阔眼界。
梅琼说,“在村里,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村两委村干部和我一起努力;在村外,还有知冷暖的‘娘家’在支持着我”。这个“娘家人”就是南京邮电大学。在梅琼的牵线下,学校组织帮扶队伍开展党建对口系列帮扶,助推党建与精准帮扶的深入融合。
早年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河滩村留下上小学五年级的小黄。由于孤僻的成长环境,在班级里小黄显得很不合群,有暴力倾向。像小黄这样的留守儿童,在村里还有不少,吃穿教育都成了难题。在梅琼的牵线下,南京邮电大学和同仁社工团队共同实施“童享幸福”项目,内容包括亲子欢聚、暑期夏令营等关怀活动,惠及400余名留守儿童,形成健全长效、可持续的社工服务模板。暑期,学校师生还为当地留守儿童讲授传统文化及暑期安全度夏知识,带去慰问金并赠送学习用品。经过个案辅导的小黄,也渐渐变得开朗,“童享幸福”项目也荣获淮安市优秀青年公益项目评选二等奖。
村民陈明亮家有9口人,其中80余岁的老父患有小脑萎缩、精神失常,陈明亮自己、爱人连同二女儿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各种顽疾,一家只靠陈明亮打零工和大女儿做幼教的微薄收入支撑度日。了解到情况后,梅琼联系了学校,校图书馆、档案馆党总支为村里连同陈明亮家等50户因病致贫的家庭购买了医保并组织慰问,并帮助陈明亮二女儿做起电商平台。慰问当日,陈明亮感激地流下眼泪:“这份关心对我们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在梅琼和村里干部的不懈努力下,如今,河滩村成一改凋敝旧貌,成了“家富、村美、人和”的小康村。“回顾这两年多的扶贫经历,我已经与河滩村分不开”,梅琼表示,组织把“第一书记”派下去就是想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不真正扎下根、扑下身,就摸不清村里的底子。扶贫工作是个良心活,既需要真金白银,更需要真情实感,两年来从陌生到知根知底,自己带着对广大基层群众深厚的感情去做事,对得起这份责任感。第一书记是领着任务驻村的,聪明和心思都应用在帮助村里理思路、引资金、上项目、惠民生上。
驻村任期将满,梅琼心里万分不舍,看着老乡热切的眼神,他还在抓紧最后的时间琢磨下一步的致富路线,“去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田园综合体’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和主平台,河滩村农业效益已初见成效,未来将建成一个辐射周边的小型农作物烘干集聚区,在做优村里环境后,又可以为招引旅游资源打下基础”,梅琼表示自己还将引进更多的资源,形成“带不走的扶贫力量”。(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