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南京大屠杀应该写进全人类的记忆
发布时间: 2017-12-15 浏览次数: 79 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

    22岁的南京大学韩国留学生学生会主席姜哈娜已在南京留学5年了。刚到南京那年,她还是一名中学生,有一天做课间操时听到警钟长鸣,同学们走出教室聚在一起默哀,她不明白这是在干什么。

    自此之后她知道,那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日,后来中国为此设立了国家公祭日。第二年清明节,姜哈娜第一次去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此后每年都去,并经常向身边的韩国同胞介绍这段历史。

    “有人问我南京怎么样,我就会告诉他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她说。

    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后,德国留学生马乐说,南京大屠杀不再只是书上那冰冷的“30万”数字,而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人,是“被日军刺刀杀害的人们流出的鲜血,是在日本兵围攻下无路可逃的中国妇女脸上无助恐惧的表情”。

    今年国家公祭日这天,在原金陵大学南京大屠杀丛葬地,南京大学师生在纪念碑前举行悼念活动。80年前,金陵大学校园被设为专门安置战争难民的国际安全区,但在大屠杀中也不能幸免。

    意大利留学生彼特打算把公祭仪式上领的一套书仔细阅读,包括《南京大屠杀全史》和《南京大屠杀口述史》。“在南京读书,我是南京的一分子,有必要了解这个城市的过去”。

    前不久,一位英国作家的新书《雪中血:南京,1937》在南京首发。南京邮电大学邀请作家走进校园,向来自20多个国家的300余名师生讲述创作历程。19岁的津巴布韦留学生威尔森参加新书见面会后内心沉重,他认为这是一个亟须“被世界知晓”的事件。

    加纳留学生哈里斯说,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绝大部分外国人只了解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历史,很少有人了解南京大屠杀。“我认为很有必要传播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它。”他说,“我也很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

    到南京之前,俄罗斯留学生莎拉只知南京是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没有想到还有这样一段悲伤的历史。

    她已去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3次,拍了很多照片。“每次去那里都会情不自禁地流泪”。

    莎拉向身边的朋友推荐了纪念馆这个必去之地,因为她觉得所有人都应该知道这段历史。今年年初,她被选为代表参与一个留学生文化交流活动,介绍中国文化时,她向人们提到了南京大屠杀,并建议他们去参观纪念馆。

    今年12月12日,法国画家克里斯蒂安·帕赫绘制的“慰安妇”题材油画捐赠给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在陈列馆整整一个月,他每天盯着墙上的慰安妇照片,看到她们痛苦的表情,心情十分沉重。“一到陈列馆,就会有一种压抑感,那是一个会让人不自觉哭泣的地方”。

    与很多欧洲人一样,帕赫此前对南京大屠杀一无所知。3年前,他路过南京,一位朋友告诉他,1937年,日军曾在这里制造大屠杀惨案,他十分震惊。后来,他又看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新闻,便萌生了创作南京大屠杀专题油画的念头。

    如今,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已收藏了他多幅作品。为了创作,他查阅了大量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2015年1月,他创作半年的油画《暴行》诞生。他说,这是他30年绘画生涯中创作的最宏大也是最艰难的一幅作品。

    前不久,一个日本青年访华团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团员之一、东京学芸大学中国语讲师佐佐木真理子参观时忍不住掉下眼泪。

    她从小深爱中国古典文学,曾在广州学习中文。看到纪念馆里的展品,尤其读到“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这句话时,她忍不住痛哭失声。

    佐佐木真理子说,南京大屠杀过去了80年,在这里亲眼看到的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她的家离原子弹投放的广岛很近。“从前老师告诉我们,日本是受害者。其实,日本更是加害者”。

    她说,回去后要在课堂上跟学生分享南京大屠杀真相。“他们以后也要到学校做老师,我要鼓励他们来南京看看,将来也要把这段历史讲给自己的学生听”。


最新发布LATEST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