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所电子通信类高校在宁成立思政联盟
创新方式,共推十九大精神进校园
编者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这样深情寄语年轻一代。
如何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即日起,本报推出“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栏目,聚焦高校在推进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方面的创新举措。
如何结合工科学生特点,用他们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方式,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0月28日,在南京邮电大学召开的首届全国电子通信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论坛上,来自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8所高校的50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研讨。会上还成立了全国电子通信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联盟,以便今后进行实时交流。
精选内容:结合工科生兴趣点,用图表数据解读
相比而言,文科学生对涉及时政、历史、政治的内容更感兴趣,中学打下的基础也更好。如何让工科学生领会十九大精神,是工科学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工科生对数字比较敏感,讲解十九大报告内容时,可以借助图表、数据等形式。”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让新教授以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举例,“为什么说进入了新时代?它的特征是什么?可以用数据、图表来反映经过5年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提高;用除法推演,总量除以人数,得出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等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结论。这样工科生就比较容易接受。”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许和隆教授认为,工科生更加关注技术的更新、发明和应用,把十九大的蓝图变为现实中经济、技术发展的具体过程,工科生就会比较感兴趣,“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科技发展方面会有哪些具体的体现、会达到怎样的水平,一一列出来,工科生一看就明白了。”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晔教授认为,宣讲十九大精神,可以用上工科生感兴趣的事例。比如,我国有7亿网民,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但是互联网的主根服务器在美国,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可以监控我们所有的网络资料,要变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包括“从网络大国变成网络强国”。
创新形式:依托学科优势,用新技术精准发力
除了上课内容,“十九大精神进校园”的形式也很重要。作为电子通信类高校,与会代表认为,发挥他们主流学科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助力学习十九大精神。
南京邮电大学正在试点将手机变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具。许和隆介绍,本学期学院正在试用一款名叫“课堂派”的软件,老师可以通过手机和学生在课上进行互动。
“课堂上讨论的问题,通过手机互动后,老师可以当场了解不同观点,及时请学生谈看法,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重点讲解。”许和隆说,高校一个年级有五六千人,同时上课的学生非常多,要保证软件的顺畅,需要技术、网络环境的支撑,这也正是电子通信类高校的优势,“对于十九大精神的宣传,这些依托新技术的教学手段,都会用得上。”许和隆说。
“我们开发了一款思政课的APP。”周晔介绍,上面有九大模块,包括了老师的课件、问答、课堂考试、研讨、质疑,还有调查问卷,以及吐槽、服务等内容,把思想教育和生活服务连接起来,“这样一来,我们的后台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看看学生的关注点在哪里、困惑在哪里、怎么对学生进行引导等等。”这款APP已经申请专利,并以“拓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的领域”申报了北京市重大课题。
为了落实“十九大精神进校园”,北京邮电大学计划举办10场论坛,成立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教师宣讲团、学生宣讲团;南京邮电大学除了课堂环节,本学期将在“立人大讲堂”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十九大报告解读,通过菁英学校针对学生干部以及理论类学生社团开展十九大精神的宣传。
改革考评:思政课一半成绩看实践,确保入脑入心
讲座听了、课上了,学生是否真正领会了呢?与会专家认为,这正是思政教育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思政课的效果要落实在人的观念、行为中。”许和隆说,为此,他们改革了思政课考评制度。学校把期末试卷的考试成绩从占总分的70%降到了50%,另外50%的成绩须来自上课互动表现、义工、志愿活动及实践教学等。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共3个学分,其中就有1个学分是社会实践分。三五名学生自由组队,选择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现象产生的原因、它背后存在的思想观念等问题,以及如何改变等。通过实践研究,达到校正学生行为、端正立场,提高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真实效果。
本报记者 李芳 谈洁
本报通讯员 张前 李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