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财经评论】“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信息多跑路 让群众少跑腿
发布时间: 2017-01-13 浏览次数: 252 文章来源:

  央广网北京1月13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此前一段时间,“互联网+政务服务”在一些地方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政府把服务搬到网上,群众轻点鼠标就可实现网上办事,减少了奔波之苦。政务服务从“面对面”到“面对网”,大大提升了办事的效率。

  与此同时,个别地方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些部门虽然把办事大厅搬到“网上”,群众却只能浏览办事流程,无法进行网上审批申报;有的虽然开放了网上受理渠道,但核心审批仍要群众跑腿;有的政府部门固守各自数据信息,导致部门信息无法互通互联,信息跑路遭遇“梗阻”。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对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进行规范,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推动构建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全国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

  《建设指南》以服务驱动和技术支撑为主线,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办事难、审批难、跑腿多、证明多等突出问题,提出了优化网上政务服务的解决路径和操作方法。从四个方面明确“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的具体要求。

  一是业务支撑体系。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基础平台体系。规范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避免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两张皮”。三是关键保障技术体系。深化政务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配套支撑体系。四是评价考核体系。促进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饱受诟病的政务服务顽疾,群众对权力“自留地”里滋生的歪风、腐败深恶痛绝。“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是互联网和政务服务的简单物理叠加,而是要优化再造服务流程和服务平台,打通数据壁垒,促进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互联互通。

  关于这个话题,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春晖做出了分析点评:

  王春晖:实际上,去年9月份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工作指导意见,这个体系是按照此指导意见来做的。指导意见涉及的最关键的两个问题,一是优化再造政务服务,二是融合升级平台渠道。

  再造就是重造,重新给予各级政府电子政务新的生命力,其中大概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国务院的所有部门都要依托中央、政府的门户网站。第二,各级政府要整合本地区政府部门的资源和数据,加快建立统一的、权威的、一体化的互联网政务平台,才能给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建设一定要有规则、有标准,要避免重复建设。第三,已经拟单独建立的一定要按照这个标准尽快与政府门户网站的前端进行整合,这是去年发现的重要问题。所以,当时提出的三个“同一”,即“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是最重要的三个问题。

  这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主要是贯彻国务院的工作指导意见的。目前,网上政务服务的内容不规范、服务不便捷,且很多地方不知道怎么建、如何建,不清楚线上线下怎么进行互联、数据怎么共享。针对这些问题,此次提出了一个统一的建设体系标准即《建设指南》,这个标准的具体内容很多,大概有四个原则。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就是办事难、审批难、跑腿多、证明多这“两难”、“两多”四个问题。尽管现在建立了很多政府网站,但网上服务事项不明确,信息共享程度低,办事效率还是低。群众和企业实际上对此很不满意。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要围绕建立统一规范的、多方联动的“互联网+政务”的技术体系,这个技术体系大概就是《建设指南》中明确的四大体系。且此次提出了在2020年之前,这四大体系一定要覆盖全国,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这是毫不含糊的。

  第三,推动资源整合。各级政府都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这样的手段进行线上和线下所有资源的整合。实际上,推动电子政务最重要的问题是办事效率的提高和整个办事行为透明度的增强。

  第四,注重开放和协同。开放和协同最重要的问题是一定要破解信息孤岛问题,所以,《建设指南》提出了要建立同一的身份认证体系、同一的支付体系、同一的电子证照体系,才可以推动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同样,《建设指南》提出了共享服务器的设立一定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这个体系建起来了,关键的时候要用好,用不好就服务不好。习主席在今年、去年专门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用互联网,必须有效地使用互联网开展工作,要求干部学网、懂网、用网、积极谋划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整个“互联网+政务”能否推动,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所以,政府将来可能要建立这么一支双面人才的队伍,既具备互联网思维又具有科技能力,精通互联网服务又精通政务服务的专业队伍,只有这样,“互联网+政务”才能推动,从而提高“互联网+政务”的社会认知度和群众感知度。

 

最新发布LATEST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