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铁马冰河念长征 百岁老红军秦华礼忆戎马岁月
发布时间: 2016-09-21 浏览次数: 274 文章来源:

    新华网南京9月21日电(戚轩瑜/文 仲柏旭/图) “茫茫无际大草原,水毒泥污渺人烟。战友跋涉陷沼泽,长眠大地铸丰碑。缺盐断粮大半载,野菜牛皮当美餐。千难万险何所惧,官兵齐心勇向前。黑夜总有黎明时,严寒过后是春天。三大主力大会师,迎接抗战新局面。”

    这首《过草地》是老红军秦华礼创作,也是他艰苦长征经历的亲证。已经104岁的他回忆起往昔的戎马岁月,依旧是满腔豪情尽洒天地间。

    他是跟随徐向前、刘伯承等走完漫漫长征路,百岁高龄仍倔强重走“长征”路的红军老战士;他是亲历八年抗战的通信兵;他也是顶着各方面压力和全校师生一起建设新南邮的老书记、老校长。 

  

  百岁老红军秦华礼接受新华网采访,忆往昔的戎马岁月。

  亲历过战争的残酷,秦华礼曾险些命悬一线。1935年,秦华礼参加了历时70多天的千佛山战役,这是红四方面军西出北川峡谷的重要战役。他随战友们冲锋时,被敌人的迫击炮弹片击中了大腿,无法行动。“团政委立即派担架把我送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救治,没有药物,护士只能用纱布包扎伤口。此时,部队要急行军北上,动员重伤员留下来,我们却要跟着部队走,就是死了也光荣。”秦华礼斩钉截铁地说道。

    在重伤员们的坚持下,部队找来民夫抬着他们跟在部队后面走。在渡过一座险峻的铁索桥时突遇敌机的狂轰滥炸,受困于猛烈的战火,民夫们不得不将重伤的秦华礼搁置在桥面上。

    “说来侥幸,炸弹把桥左边一条竹绳炸断后,桥面歪斜,却没有断。我眼看着敌机来回不停地投弹轰炸。敌机轰炸结束,两个民夫回来见我还活着躺在担架上,便又抬起我,跟随部队继续走。”提及自己的第一次大难不死,秦华礼爽朗地笑道。

    长征中缺医少药是“常态”,盐水和尿液竟成伤员“疗伤”的灵药。此时,那块深扎进秦华礼腿部肌肉的炮弹皮在折磨了他1个多月后,竟然“奇迹”般地跑了出来,已经溃烂长蛆的伤口也径自痊愈了。时隔80多年,秦华礼讲到这段经历,连称不可思议。

    1935年,是一段让秦华礼备受困难考验的时光,猛烈的战火与来势汹汹的病情都没有击垮他,晦涩难懂的无线电知识也让他愈战愈勇。同年9月,秦华礼被选送到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

    “当时部队缴获的铅笔被送到3个学校,分别是中央党校、红军大学和通信学校,发给学员们。在此之前,我连铅笔都没见过。”他在学校第一次见到“铅笔”这样的新鲜物件。虽然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但学员们想尽一切办法学习,“边打边学,边走边学”是口号。“最难学的是英语,我们行军时,每个人后面背个小木板,上面写着英语和汉字,后面的人就可以一边走路,一边看着小木板背单词。”秦华礼回忆道。

    长征时,电报机电池是个稀罕物件,学员们能获得的电池都是前方部队淘汰下来的,常常电量不足。不懂化学的秦华礼将已腐烂的电池锌皮层层扒开,舔舔里面的液体,发现又咸又苦又涩。“我琢磨着电池里面应该有盐,于是就尝试着把电池外皮全扒掉,放入有盐水的竹筒中长时间浸泡。再次使用电池时,竟然电量十足。”在秦华礼看来,只要有信念,再大的困难都能解决。

秦华礼从军照。(家属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秦华礼转业地方工作。1958年,秦华礼离任北京邮电学院党委第二书记,任南京邮电学院首任书记、院长,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任命书。成立之初的南邮,缺房子、缺设备、缺老师、缺干部,他便和师生一起下工地,打根基,建房子。秦华礼将“长征精神”带到了工作中。

    谈及“长征精神”是什么,秦华礼将“长征精神”概括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与险阻。“信念和理想对青年人非常重要。因为只要你有目标和方向,困难都会想办法克服的。”秦华礼说道,他希望青年人不辜负美好时光,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最新发布LATEST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