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借力“物联网” 服务“智能化”
发布时间: 2016-05-18 浏览次数: 201 文章来源:

借力“物联网” 服务“智能化”

——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让发展更智慧

  清香的米饭加上浓郁的鸡蛋翻炒在一起,让人迷失于它的独特美味中,无法区分米饭和鸡蛋原来的味道。
  技术融合也是如此,物联网与现有行业的融合,正以不同的形态与方式进行。用到身上,就是可穿戴;与家电结合起来,就变成了智能家居;汽车遇上物联网,就变成了智能汽车;传统制造工厂带上了物联网的帽子,就变成智能工厂;甚至城市也可以沾上智能的色彩。
    5月14日,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全国44所有关高校的600余个团队、共计1800余名学生汇聚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第二届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中比拼智慧服务。
    数百项与物联网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现场接受来自企业和专家的指导。
    “互联网+实体经济,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这是一种革命性变化。物联网将驱动‘互联网+’产业新概念的形成,驱动新一代技术变革。”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京邮电大学教授朱洪波告诉记者。
    物联网的“果子”熟了
  在这里,种田的不是农民,看病的不是医生,普通大学生坐在电脑前就可以管理校园里的停车位,学校的交通车行驶到哪里、车上坐了什么人一清二楚……
  5月10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位于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看到了一个智能的校园。
  “喷泉、音乐、灯光……只要是你能看到的,我们都可以在这里实时控制。”朱洪波拿出手机轻点几下。
  而楼顶上一根高高竖起的金属杆也引起了记者注意:杆头上戴着一个圆圆的“帽子”,杆底连着一个金属箱。这是PM2.5实验监测点,杆头装的是采集PM2.5数据的传感器,通过金属箱进行处理后,汇总到园内的大数据中心。
  朱洪波向记者介绍,类似这样的PM2.5监测点,全江苏省各地共设置了72个,各监测点采集的数据经大数据中心汇总分析后,显示在“智能环保智慧服务平台”上。环保工作者只要打开监测屏幕,各个区域的最新监测数据便一目了然。
  除了“智能环保”,“互联网+”深入到各行各业,就是生活智能化的开启。比如,“互联网+交通”,通过交通数据信息库,百姓就能知道交通的流量、道路上的各种状态,互联网会告诉你怎样走更方便、更快捷,信息让交通变得聪明;又如“互联网+医疗”,只要拥有足够的大数据,未来就可以建成“网上医院”,远程即可问诊……在物联网“智慧江苏”公共服务平台上,这些都是可供出售的智慧服务商品。
  有了这些“美好的向往”,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借助自身科技和研发优势,打造了企业链、学科链、技术链,整合多元创新资源。
  朱洪波说,中心未来的目标是打造“互联网+”时代链状的智慧产业体系,只有让封闭的生产技术环转变为系统化的智慧服务链,智慧生活才会实现。一批与各级政府合作建立的创新创业的平台,比如江苏省互联网众创园、“南京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应运而生。
    行业发展的探路“达人”
  不久前发布的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推进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物联网已经成为带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医疗健康等领域都亟待在信息传输的基础上迈上信息服务的平台。
  在信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基于传输的信息技术又该如何进一步满足信息服务的需求?
  “在这里,企业是主角,我们是配角”。朱洪波指着一连串的企业铭牌向记者介绍。
  刚从南京邮电大学毕业的张明继是中心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的受益者。在中心3年免房租及贷款等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张明继成功走上了创业之路。他开发出差异化的“远程控温恒温槽”产品,在填补国内空白的同时,利润率超过120%。
  早在2009年,中心牵头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就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物联网学院、物联网研究院,2010年又成立全国第一个物联网大学科技园,2014年升格为“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南邮物联网学科优势和优质资源,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在江苏首批29家协同创新中心中独树一帜。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中心各成员单位通过协同创新,共提交物联网标准提案21个。中心完成的Y.2069建议书《物联网术语和定义》获得国际电联批准,该标准确定了物联网(IoT)定义、概念和范畴,以及基本特性和上层要求。中心完成纵向科技项目375项、横向科技项目115项,提交学术论文530篇,授权发明专利266项、标准107项,成果获奖22项,实施示范工程30个,新增国家级科技产业平台4个,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产业平台20个,形成了从地方到国家、从产业创新到产业服务的“多方位、广覆盖”的科技产业平台体系。
  目前,南京邮电大学将占地300多亩的三牌楼校区专门辟为物联网协同创新特区,建立了5G无线通信系统研发中心、感知技术与信息终端研发中心、智能系统与泛在服务研发中心、3S智慧服务平台研发与展示中心、泛在网络健康服务系统研发中心、大数据和云计算处理中心等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发环境。
  正是背靠南京邮电大学这个“创新源”, 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已逐渐成为成为物联网产业界的“俱乐部”。
  中心积极为各级政府和行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参与了江苏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通信管理局组织的有关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规划研讨、咨询服务等活动,为省委省政府当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智库。承担了南京市物联网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两个“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任务,与连云港市开展了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建立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基地。
  中心还与其他许多企事业开展了战略合作。包括:与东软集团云健康服务平台的合作,与永泰置业智慧养老社区建设的合作,与普天集团智慧能源建设的合作,与顺天集团“世界之窗”智慧园区建设的合作等。
  为了更好地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效能,朱洪波带领管理团队探索打破人力资源管理和资源配置“壁垒”的机制体制改革,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协同创新中心在人事、财务、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特区政策,朱洪波用“敢破”和“善立”两个词来概括协同创新中心的探索道路。
  “敢破”说的是打破旧机制的勇气。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的壁垒,打破传统“单位制”, 协同创新中心现有成员单位31家,包括11所高校、6家骨干企业、5所科研院所、4家政府机构、3大电信网络运营商、2个物联网区域组织,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善立”说的是确立新机制的魄力。协同创新中心先后制定实施《关于实施PI制的暂行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机制改革扎实推向深入。
    当好慧眼识人的“伯乐”
  “人才培养是高校职能的重中之重,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中心积极破解当前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机制、体制障碍,以‘三链复合’‘3S模式’‘金字塔模式’构建全新的机制体制。”
  在朱洪波看来,技术的价值并不是人才本身的价值,互联网行业知识更新快,抓住知识不放的人容易被淘汰,但创新能力不会过时。所以,该中心从传统的知识培养转向能力培养,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才为中心转移,把人才培养引向新思路。
  “中心把各专业协同起来,统筹资源,调配使用,打通学科环、学院环、学校环、技术环、创业环,产生‘环环相扣’的正效应,形成创新链条。”朱洪波说。
  该中心探索“跨学校、跨专业、跨学科”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新模式,“双导师制”“多导师制”让学生不仅在原校,还在合作培养学校、企业、中心都有了自己的导师,而且这些导师都是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项目方向进行“量身搭配”的。
  每一名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被纳入体系当中,通过各种创业大赛、课程培养、成功课堂,来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具体包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多形式的创业教育社团、强化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目前,通过创新能力的孵化,全校的创新小组数已经达到1100个。
  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孵化的基础之上,中心学生创新创业苗圃对其相应的创新项目进行孵化,苗圃位于南邮物联网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体建筑二楼,总面积达660平方米,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多项优惠政策及服务。
  2014年开始,中心与中国通信学会联合主办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
  朱洪波介绍,“‘3s’是指smart、service、system,也就是智慧服务系统,我们要从信息传输系统向信息服务系统转移,不仅做传输,也做服务。智慧服务系统就如人的神经系统,有大脑,相当于云端,而这些设备则相当于末梢,可以分布在任何地方。”
  朱洪波表示,“通过比赛,我们将努力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在物联网和‘互联网+’领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赛学生围绕“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展信息技术与产业应用协同创新,并运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创新研究物联网智慧服务系统关键技术和服务应用。
  据了解,参赛项目具体分为创意设计、创新技术、创业方案三种类型。创意设计要求选手充分发挥丰富想象力和原始创意,围绕互联网+时代和未来物联网社会的生产、生活、文化、科学、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原创性思想、理念、观点、描述、表示、设计、手段与方法,面向未来物联网社会的智慧服务提供各种类型的创意设计;创新技术要求选手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创新探索“互联网+”的解决方案和面向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的智慧服务系统,创新研究和设计物联网智慧服务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创业方案要求选手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创新探索“互联网+”的创业方案和科技创业的产品方案,创新研究和设计面向科技创业的物联网智慧服务产品和基于物联网的创业实施方案,研究提供满足社会和市场对智慧服务需求的物联网技术与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推广方案。
  对于3S大赛中立项的项目,中心会依据类型提供研发资助,其中创意设计1000元/项,创新技术5000元/项,创业方案10000元/项。
  南邮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徐林林是同学心目中的技术“大咖”,在2015年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上,他的研发项目《智能血压预警系统设计》获得二等奖。
  经过几年来的运营和发展,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在物联网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发挥出独特的作用,成为推动国家和地方物联网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

  “面向国家物联网和‘互联网+’发展的重大需求,将‘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物联网发展的引领阵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江苏成为全国物联网发展的高地。”朱洪波对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的未来信心满满。

                                 实习生 魏晓敏 本报记者 张 晔

最新发布LATEST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