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解读谢正义“扬州建城2500周年献词”
回望历史,2500年的发展史中,永不停止的创新、海纳百川的胸怀,成就了古城扬州的璀璨辉煌。古如此,今亦是。
2013年4月,国家科技部批复扬州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古城迎来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放眼未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大会,提出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创新无止境,创新是这座古城最重要的城市基因。在扬州建城2500周年献词中,市委书记谢正义再一次对这座城市的创新精神给出了精辟的概括——创新,成就了扬州历史上的繁华,更是现代城市发展进步的制胜法宝和不竭动力。
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战略工程——将扬州打造成为“大学生城”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党委书记 戴兆骏
献词原文
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来到扬州创新创造、就业置业,扬州成为一个“大学生城”时,扬州就会真正充满希望、重铸辉煌。
“扬州梦,最重要的是大学梦。”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战略工程,培养各类人才,吸引高素质人才留扬、回扬、来扬创新创业,说明扬州市委、市政府有强大的魄力与独到长远的眼光。
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战略工程,在南邮通达学院迁址办学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我国信息化领域知名学府,南京邮电大学有着“华夏IT英才摇篮”的美誉,二级学院南邮通达学院按照上级要求迁址异地办学,成为各地争抢的“香饽饽”。但综合各种因素后,南邮最终选择了牵手扬州。我们被扬州市委、市政府的诚心所打动,更被扬州软件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长远目光所吸引。
其实不仅仅是通达学院迁址扬州,扬子津科教园扩容,省教育厅和扬州市政府共同筹建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共同支持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发展,一桩桩教育大事彰显了扬州打造教育名城,促进高等教育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决心与所作的努力。
从2012年搬到扬州,短短三年,南邮通达学院招生情况一年上一个台阶。三年来,通达学院招生投档分年年攀高,在省内44所独立院校中的排名更是飞速提高。学院的发展与扬州产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通达学院的到来,打通了扬州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有力推动了地方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学院自身发展开辟了更好的沃土。
南京邮电大学实行“一院对接一市”,其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对接扬州,未来将进驻江苏省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并建立研究院,充实和加强扬州电子信息产业的研究基础与力量。同时南邮通达学院将在广陵区与开发区的相关科技园区中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更多学生与企业紧密结合。
可以说,经过三年精心培育,通达学院的准毕业生将成为助力扬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后备军。正如谢书记所说,兴城先兴人,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是这座千年古城焕发青春活力、永葆发展生机最重要和最持久的动力。
因为创新,扬州一次次走向繁盛——创新,扬州城市的发展基因
知名文化学者 韦明锋
献词原文
创新强,则经济强。创新,成就了扬州历史上的繁华,更是现代城市发展进步的制胜法宝和不竭动力。
自公元前486年古邗沟挖下第一锹、古邗城垒起第一砖,扬州已走过2500个年头。纵观扬州历史,创新精神俯拾皆是,正因为创新,扬州一次次走向繁盛。
汉代,广陵被长期作为封建藩王的封地。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封侄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促进经济发展,出现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
扬州人的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南朝梁萧统编辑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隋末唐初,扬州的曹宪、李善两位学者在研究《文选》时,开辟了“文选学”这个新学科,在当时及后世都有巨大的影响。
及至唐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扬州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扬州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接纳外国商客,为扬州的繁盛创造了更多机会。扬州的大唐盛世吸引来的还有诗坛“巨匠”们,李白、杜牧等均为扬州留下千古名句。
明代中叶,山陕边境时有外族来犯,朝廷不得已在此驻扎大量军队。为了筹备粮草,朝廷颁布一条政策,凡能为军队提供粮草者,均可获得两淮盐运的经营专利。在这个利好政策的激励下,扬州迎来了第一批盐商,后来徽商也纷纷来扬,山陕徽三地商人为扬州城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除了财富,盐商为扬州留下的更多是非物质文化珍宝,扬州再次迎来经济、文化的巅峰。
扬州重视引进人才,更重视培养人才。宋代以来,扬州就兴办书院,到了清代,安定、梅花、广陵三大书院声名在外,吸引无数人才前来赶考。
扬州历史繁盛起伏,创新精神始终贯穿。纵观扬州历史上的创新,无外乎三个特点。首先,扬州的创新在于对历史的充分继承上,例如“文选学”的创立。其次,扬州人的创新关注现实,注重对当代的现象加以研究后再进行创新。最重要的是扬州的创新重视引进人才。扬州文化几大盛事、“扬州八怪”、徽班进京等都与外来人才息息相关,充分借助外来人才之力,为我所用,最终引领扬州走向繁盛。
扬州注重吸引人才,加快创新转型——创新,城市发展进步制胜法宝
市经信委主任 尤在晶
献词原文
我们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以最开放的胸襟、最开明的政策、最坚定的行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持之以恒打造宜创城市。
“创新,成就了扬州历史上的繁华,更是现代城市发展进步的制胜法宝和不竭动力。”谢书记的这句话,指出了扬州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创新是发展的最强劲动力,过去如此,现在更如此。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50亿元,增长1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1.9亿元,增长13%。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的情况下,扬州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为全年实现“十二五”圆满收官打下了扎实基础。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就是因为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产业转型升级。
这几年,我们提出“兴城先兴人”,提出“新人才、新产业、新城市”的发展战略,为各类人才聚集、发展打造了一片沃土,同时也让扬州找到了焕发青春活力、永葆发展生机最重要和最持久的动力。
创新,首要的是人才,人才是发展最宝贵的资源。重视人才、重视教育,是扬州这几年一直坚持和努力的。2013年,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坚持“兴城先兴人”的理念,确立“新人才、新产业、新城市”发展战略,为扬州城市发展打造强有力的人才引擎。我们先后出台实施了“科教合作新长征计划”、“英才培育计划”、“科技产业合作远征计划”,建设科技产业综合体,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实施“1+6”创新人才招引政策,这些政策推动着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迅速向扬州聚集,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实施创新驱动,核心在人才,关键在机制。一座城市的创新创业环境,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强力撬动。呼应国家和省政策,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办法》、《市政府采购优先购置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和软件产品的操作规程》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意见。围绕汽车、机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基本产业、五大千亿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到今年年底,全市将建成科技产业综合体3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政府主导投资的达50%以上,产业用房面积达5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50%以上。
通过实施“新人才、新产业、新城市”发展战略,扬州的产业发展拥有了更足的底气、更大的“原动力”。“十三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们还将全力打造扬子津科教园、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和扬州农业科技园三大创新基地,通过宜创、宜业、宜居的环境建设,进一步培育创新人才、转化创新成果、孵化创新产业,为扬州城市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撑。
本报记者 楚楚 孔茜 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