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2015年全国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创新驱动主题论坛
“互联网+”激发万物互联创造力
本报记者 林婧 郭川
这是一个言必称“互联网+”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互联网和物联网二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要小看了物体上这些小小的连接,物联网作为互联网上一种典型的应用,到了“互联网+”时代,它将成为生产性的、经营性的、经济性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物与物连接的万物互联。这既对互联网提出了新要求,也为物联网带来了施展拳脚的新舞台。
近日,由中国通信学会、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南京邮电大学联合主办的“2015年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创新驱动主题论坛”在南京举行。论坛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结合国际电联今年“5·17”的主题“电信与信息通信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加强海内外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全国物联网领域的各行各业提供政策研讨、形势分析、成就展示、学术争鸣、技术交流以及协同合作的公共平台,全方位宣传和探索我国“互联网+”的战略思想和发展方向。
进入物联网时代,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物联网技术提升和大规模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物联网产业发展带来的新需求持续增长,给信息通信新业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必将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提高企业、区域乃至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现在,我国处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互联网还有远未释放的巨大能量。“互联网+”未知远大于已知,物联网的创新驱动发展空间广阔,需要产业中的各环节一起努力。
主管部门透露,接下来将加强统筹设计和组织协调,制定实施相关政策,资源共享,协同推进,加强宏观指导,优化我国物联网区域布局。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物联网发展的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包括传感器及芯片技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创新发展,逐步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积极推动自主技术标准国际化。开展重点特色领域应用,推动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物联网在制造业中的深化应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继续开展“宽带中国”专项行动,加快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并将支撑智能制造发展、服务两化深度融合作为重点任务,不断推进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推动M2M(机器通信)终端的应用。
对于通信业而言,机遇就蕴藏于连接的基本功能里。来自通信业的嘉宾纷纷表示,下一步将加强网络设施建设,按照宽带、融合、安全、泛在、智慧的要求,全面实施江苏“宽带中国”战略。促进电信企业新业务、新服务、新业态发展,开展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信息化运营服务新模式,提供跨网、跨业务、跨部门、跨用户的解决方案,打造信息消费新热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柴天佑
智能制造呼唤交叉式研究
智能制造应该通过嵌入式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互协同,使生产资源具有自主性特点,再加上可识别性,就可以根据整个价值链来自主组织生产链,进而实现灵活制造生产工艺。
中国现在很多制造企业的资源管理系缺乏优化能力,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够。特别是质量信息、设备运转信息等并没有进入到网络中。未来的智能制造需要远程监控和移动决策,在今天物联网环境下,系统平台应该怎样搭建?这给了中国科学工作者一次机会。我们要善于利用大数据技术,从价值密度低的数据中挖掘出价值,建立复杂动态系统关系,充分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为研发流程工业智能优化制造提供新手段。政府和相关机构、企业要共同开展流程工业智能优化制造的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研究关键技术,将前沿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计划进行一体化整体部署。此外,我们应该积极开展自动化、计算机通信与原材料工业领域知识交叉研究,只有交叉才可以作出最好的决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陈国良
大数据既要分析但不能过分解读
大数据主要有三个来源。首先是互联网特别是社交网络产生的海量信息;其次是大的科学工程早就产生了大数据,比如说“上帝离子”研究中产生的大量科学数据;再者是新的技术催生了很多大数据。我们国家从政府层面号召广大科研工作者对大数据进行研究,很多企业也非常积极。大数据的真正消费者是网民,技术基础是互联网。
大数据实际上给技术人员带来了很多挑战。我们应该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研究大数据,包括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大数据有很多安全问题,我们提倡用大数据说话,不要执迷于大数据。我们既要分析大数据,但不能过分解读。科学研究具有两面性,不要牵强附会找各种关系,既要重视关系但不要过分去解读这个关系。有人希望在大数据之间搞某种联系,通过量化方式对其解释,这种量化经常有很多不全面的因素。总的看来,用好大数据,能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政府信息开放,提高决策准确性,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刘多
移动互联步入应用普及升华阶段
当今全球都极为重视物联网,许多国家都在进行相关布局。美国正在多领域推动物联网发展,包括智能制造、车联网等。欧洲也在加大物联网投资力度,例如英国推进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德国研究物联网在工业4.0中的运用等等。我国政府非常支持物联网发展,积极推动相关芯片、通信系统、软件的研究。国际上主流的IT厂商也普遍将物联网视为新增点,微软在物联网的操作系统领域频频发力,而不少大型半导体厂商也将感知技术企业作为整个并购方向。英特尔目前在全球范围构建与物联网相关的联盟。
中国政府正全力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现代制造业相结合,通过互联网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创新。而移动互联网已经从技术平台竞争阶段,转向应用普及的升华阶段。由互联网驱动的跨界融合非常普遍,整个互联网欣欣向荣。
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
5G标准将更注重用户体验
以OFDM、MIMO为核心技术的4G LTE正成为移动通信的主流技术。在4G逐步普及的形势下,业界开始进行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研究,关键技术正孕育突破,体系构架面临变革。2014年是5G技术探索性研究极为活跃的一年,关键技术指标需求正逐步趋于明确。
5G一方面要提升性能,另一方面要改善用户需求。除了容量之外,5G关键指标已经引入全新的涉及用户体验的指标,包括用户平均体验速率、大幅降低延时等。此外,更好地承载互联网需求,也是5G发展方向,特别是针对工业互联网的需求。从技术上看,大规模天线阵技术、超密集组网技术、软件定义网络和网络虚拟化技术,都会被引入到5G中。过去蜂窝移动的小区可能几百米,将来可以到几十米,在新的网络构架中,云计算、虚拟化、网络安全可定义,都会成为关键要素。我们正在积极探索能够大幅度提升无线资源利用率的新技术,将来的方向就是深度挖掘网络空间资源。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
ICT已成提高生产力的推进器
过去我们认为ICT是一个产业,实际上ICT促进了全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已经成为提高生产力的推进器。ICT本质是以分散化、数字化为生产特征的,新的ICT技术应该是未来整个经济的发展引擎。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消费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现在是从销到产,讲究个性化定制。互联网将碎片化时间串接起来,未来信息网络一定可以把碎片化知识串起来。这种变化将会带来生产方式的革新。
ICT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生产方式。例如,在手机制造1.0时代,企业将很多零件按照程序做出来,然后进行组装,需要大量产业工人。在手机制造2.0时代,通过统一制造数据,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引入机器人,手机便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手机制造商利用SMT(表面组装技术),就可以生产出用户所需要的产品。中国是手机制造大国,在制造过程中利用ICT技术进行创新的空间很大。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虚拟化网络都会在其中发挥出价值。
互联网+传统产业:颠覆还是融合?
互联网,尤其是“互联网+”和物联网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共同发力的行业切入点在哪里?如何推进其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在本届大会的圆桌论坛环节,与会嘉宾就这些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思想碰撞。
对于互联网,尤其是“互联网+”和物联网之间的关系,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林金朝认为,互联网强调的是网络架构,物联网可以理解成一种特殊的互联应用,“互联网+”则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主动渗透到相关行业中,形成创新的驱动力,从而产生新业态。
在人民邮电报社总编辑武锁宁眼里,到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和物联网二者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互联网已经来到中国20年,之前其主要功能是娱乐,到了“互联网+”时代,它是一个生产性、经营性、经济性的互联网,除了人与物,还有物与物连接的万物互联。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加号后面可以是一切东西。那么,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它们和互联网和物联网之间是颠覆关系还是融合关系?林金朝认为,它们将会是渗透融合关系,而并非颠覆关系,互联网将成为创新的驱动力。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相关的ICT技术要主动渗透传统产业,渗透之后,应当成为新业态的主体之一,并通过技术的不断发展来成为主导力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总工程师续合元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表示,物联网的侧重点是行业信息化,这些网络利用物联网感知能力、控制技术来实现应用。到了“互联网+”的时代,尤其是工业互联网要寻求开放,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不同部门之间要实现协同,它们是支撑和融合关系,而不是颠覆关系。因此,“互联网+”时代的标准和过去不一样,过去标准强调不同运营者的互联互通,在目前互联网“通吃”的情况下,标准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互联互通问题。
对于行业的切入点,国家电网科技部刘建明认为最紧迫的行业是交通、电力和工业制造,其中最有望成熟应用的是电力行业、城市应用、金融保险,能最大规模展开应用的是电力行业、城市应用和工业制造领域。
中兴通讯胡剑认为应用应当从第三产业开始,从因为信息不通畅带给用户抱怨最多的行业开始。他举例,医疗、金融、政府服务这几个领域容易通过“互联网+”的改造,提升服务能力。
华为郑志彬将互联网分为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他表示,从目前来看,消费互联网已经发展地非常成熟,因此,跟消费互联网相关的医疗健康、互联网金融、城市应用等可以首先应用。但是从紧迫性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价值贡献来看,首先考虑的是产业互联网,包括电力、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等,这些产业被互联网“武装”后,对于中国产业升级将大有裨益。
对于“互联网+”战略的推进,郑志彬呼吁政府要搭台、引领,要以开放之心进行交流。此外,还要鼓励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因为只有通过开放竞争,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武锁宁总结说,推进过程中,一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二要将政府与市场结合,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在国家层面采取行动,引导投资、市场进入退出准则等;四是要关注安全领域,“互联网+”时代安全问题会不断出现,保驾护航更加任重道远。
中国电信创新业务事业部总经理李安民:
运营商应避免被管道化
“物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全球各方普遍看好物联网的未来。“物联网+产业”等于智能产业,“物联网+生活”等于智慧生活。“物联网+”与“互联网+”又有所不同。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更侧重于消费领域,而随着智能设备、移动互联的发展,“物联网+”将推动移动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成熟的市场,每个用户将拥有5~10个连接点,这将极大地拓展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空间。
从技术角度看,物联网对于通信网络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对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我们通常按流量来计费,但物联网中的通信是“常在型”,如何计费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通信网络的架构也需要针对物联网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满足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广泛连接的需求。
物联网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运营商不能只是为物联网提供管道。物联网是中国电信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中国电信正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组织的相关工作,希望推动物联网更好地发展。
中国移动中移物联有限公司总经理乔辉:
开放 合作 协同 创新
2014年以来,物联网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物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2014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已达14亿,预计到2020年将达500亿,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300亿美元。为了更好地抓住物联网的机遇,中国移动在2012年9月成立了物联网公司,主要任务包括:提供物联网服务、研发芯片、推出专业产品和实现产业布局等。简单地说就是做好“云管端”,首先打造智能管道,然后在其基础之上,建设开放平台,最后基于“端”推出各类物联网服务。
目前,总体而言,运营商在物联网方面的实力仍相对较弱,这就更加需要与外界更多地进行合作。中国移动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开放、合作、协同、创新”。在物联网领域,中国移动希望构建开放的平台,积极寻求与各方的合作创新,打造物联网生态圈。中国移动希望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战略合作,在交通物流、智慧城市等领域,共同推出物联网解决方案,以满足各个垂直行业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联通物联网运营支撑中心筹备组负责人陈晓天:
开放服务能力“孵化”应用
通信服务在不断发展,现在传统的通信服务比重在逐渐减小,而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通信服务规模正不断扩大。运营商更关注基于蜂窝网络的物联网服务。用户对于物联网有哪些需求呢?主要包括:一是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二是低功耗;三是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四是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五是能跟踪数据,保证数据安全。要满足这些需求,运营商的网络必须实现由“哑管道”向“智能管道”转变,并且在做好管道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云计算等,整合自身的基础设施资源,更好地进行应用“孵化”,开放服务能力。
近年来,中国联通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信息化领域加大了投资力度,积极推动两化深度融合,重点打造了智慧城市云平台,并在车联网领域进行了布局;同时,还积极参与物联网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国联通已经在相关领域推出了成熟的产品及服务,能够实现计费管理自动化、连接管理自动化等,在成本管理、系统自诊断、API集成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
中国铁塔商务合作部总经理李文民:
打造一体化环境监控系统
2015年,中国铁塔公司预计将新建基站50多万个,在8月底以前将接收三大运营商在广大乡村的150多万个基站,最终形成200多万个基站的规模。然而,铁塔公司成立不久,机构精简、人员少,整个公司还不足1万人,在每个地市的维护人员仅有七八个人。200多万个基站占地多、分布广,基站内外环境复杂,而且无人值守,需要监控的设备和环境对象又特别多,例如机房内的温度、湿度,对空调室外机的防盗监控等。这就需要我们结合物联网技术进行创新。
中国铁塔公司正在积极打造集无线接入互联网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于一体的环境监控系统。通过部署这个监控系统,铁塔公司希望实现配置信息采集、动态信息采集、性能信息采集、消息采集、日志采集、报警监控、信息呈现以及智能感知变化等。该系统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全国统一平台、四级分权、分域使用;数据采用无线接入和互联网传输,并且系统实现标准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