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下发了“2013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立项计划”的通知,南京邮电大学牵头建设的“泛在网络健康服务系统”工程研究中心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
该工程研究中心以南京邮电大学为技术主体,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博士后管理信息中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江苏南邮物联网科技园有限公司,以及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多方组成强大的研究群体。该工程研究中心设在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科技园内,计划总投资4200万元,将建设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移动数字医疗技术研发中心,智慧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应用示范和商业模式基地,成为智慧健康服务领域应用研究成果向工程技术转化的有效渠道。“工程中心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联合相关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带动新的健康服务产业化发展。”该中心负责人朱洪波教授介绍说。
“大家普遍感到就医难,这和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单一有很大关系,不管是大病小病,都要去中心医院就诊,说白了图的就是医疗专家资源。这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增加医患矛盾。”朱洪波教授接着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交互式泛在移动物联网平台和微型、智能、数字化健康感知终端,动态监测、全程记录各类健康状态人的健康信息,通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海量信息存贮和数据挖掘技术提供专家级健康评价及护理指导,建立区域一体化智慧化健康服务体系,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改变“有病就到医院看病”的定向思维。通过大量采用RFID标记技术、GIS定位技术、无线传感感知技术、云计算等,实现居家体征信息的实时跟踪与监测。通过有效的移动物联网,使得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自动进行信息互动,实现疾病的实时监测反馈、及时诊断治疗。 根据健康状况对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人群进行不同的健康服务、咨询、护理和分级医治。”
当前,基于移动物联网的智慧健康服务已经成为物联网战略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特别在美国、德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许多相关的产品、应用系统,以及新的健康服务模式。南京邮电大学近年来致力于物联网技术的研发,该校的物联网平台技术,健康服务网站,都与移动数字医疗应用有很好的符合度,并且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自主研发的可感知体温、血氧、脉搏等体征信息的无线健康护理系统,并形成了相关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该系统已在多家医疗机构试点使用。南京军区总医院、解放军博士后信息管理中心在医院信息化和智慧化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步建立或试运行了智慧社区、婴儿防盗系统、无线查房、医疗物质管理、病人生命体征无线移动监测等。江苏移动通信公司利用其门户网站和移动网络平台开展了远程诊疗、医院无线查房、预约挂号等移动医疗信息服务,在公众健康领域开展健康咨询服务新模式,以健康守护创新业务为核心,促进传统健康资讯产品转型,培育用户健康产品使用习惯,建立移动健康规范和标准,产业链合作伙伴超过20家。南邮物联网科技园的入住企业也联合开发了基于无线物联网的移动数字医院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腕带健康指标跟踪终端和系统平台,糖尿病远程管理系统平台,血液透析数据管理系统等健康服务设备和装置。这些前期的研究成果为向社会提供智慧健康服务,形成新的智慧健康服务产业奠定了基础。
教育部要求该工程中心在建设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密切产学研结合,切实加强中试和工程化验证环境与条件、研发与工程技术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作者与来源:张前 龙虎网 2013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