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栋大楼着火了,电视台记者迅速出发,到现场后拿出一个箱子,取出一个黑色的工具,打开后就成了伞状的卫星通信设备,2分钟后,现场的情况就通过卫星进行了转播,而且显示屏是中文显示。这是记者昨天在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看到的一个展示场景。展示的主角就是谢继东教授主持研发的便携式卫星通信系统。该产品于近日通过鉴定,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抢险救灾、新闻采访、科考探险、公安和军事等应急和特殊通信领域。
谢继东教授说,该产品叫超小口径卫星通信地球站,能支持话音、数据、音视频和广域网接入等多媒体通信业务,是实现远程数据传输、事故现场应急通信和现场视频转播等业务的良好后手段。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很高,一个非专业人员只要经过简单培训,就能自如操作;设备通信速率可达到2Mbps,可满足多媒体音视频传输需要。
目前,国际上同类产品最先进的是瑞典一家公司生产的,价格高达18万美元。南邮的这一自主创新成果——手提、背负携带的超小口径卫星通信地球站,接收口径只有0.6米、重量只有20公斤,能够方便地拆卸拼装,平时可以收在一个与电脑主机箱大小相仿的盒子内。
作者及来源:记者 王翚 孙文 2006年3月16日 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