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他曾被有机光电子学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艾伦·黑格教授盛赞为“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国际领军人物”,是最早从事有机电致发光显示研究并长期活跃在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之一,被誉为我国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这就是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在2011年11月11日顺利地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的黄维教授。
北大求学:受导师启发与纳米领域结缘
祖籍河北唐山、出生于蛇年的黄维院士,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读书成长。1979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在那里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长期的北大学习和工作深深影响着黄维院士之后的科学研究思路和为人处世风格,良师益友的点拨和科学民主的氛围,使他形成了广博求知的人生基调和献身科学事业的人生目标。
选择纳米技术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源于黄维院士在北大求学时期的博士生导师唐有祺院士。黄维院士告诉记者,“我在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物理化学。唐先生作为国内科技界的巨匠,具有超凡的前瞻性和敏感度,在80年代中期,他就非常有预见性地指点我涉猎‘纳米’领域,而纳米材料是我攻读博士期间的主攻方向,这在当时,即使是在国际上都是相当超前的。”
因为涉足甚早,一方面国内“纳米”领域一片空白,另一方面设施条件很差,在研究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唐先生一直毫无保留地给予我无私的支持,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找我去谈心、开小灶,精心地指导和培养我。先生思维非常活跃,常从大师的视野出发,对我进行点拨、给予我信心和力量,这使我在涉世之初就切实感悟到科学研究的真谛在于锲而不舍、探索未知,使我形成了百折不挠、不畏险阻的作风,并把探寻真理,寻求科学之‘真’、探究信仰之‘美’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
海外十年:新的科研领域硕果累累
在这个全新的领域,黄维院士的工作成绩很快就凸显了出来。针对当时的学科瓶颈,他提出了有机半导体p-n能带调控理论,使有机半导体的研究从瞎子摸象式的经验摸索,上升到了理论指导阶段,并成功研制出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高性能三基色有机半导体,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普适性。
在此基础上,黄维院士针对蓝光半导体器件稳定性差的世界性难题,以及有机半导体在激光、传感和存储等方面的应用,做出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很快就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同。2000年在新加坡科技月中,国家科技局主席就曾找到黄维教授,并将实验室的工作作为新加坡科技月的标志性成果“献礼”。
在此期间,黄维院士还参与创建了“国际信息显示学会”新加坡-马来西亚分会并担任联合主席,参与创建国际材料研究会新加坡分会等,并且带领团队与世界上几个著名的、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实验室开展了合作研究。
在新加坡工作十余年间,黄维得到了美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材料学家、新加坡材料院创院院长施春风教授的欣赏和信任,并在其支持下,获得了新加坡教育部和科技局的多项资助,成为当时新加坡在“有机电子”与“纳米技术”两个研究方向的学科领头人,积累了国际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经验。
回国创业:组建科技创新团队
2002年底,黄维院士开始回国创业,在十多所国内著名高校的盛情邀请下,经过反复交流,在同行好友侯晓远教授的推进下,最终选择了加盟复旦大学。
回忆起在复旦大学的创业经历,学校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让黄维感激不已。黄维教授告诉记者,“非常感谢复旦主要领导对我的高度信任,当时的支持力度不敢说后无来者,但肯定史无前例。”
此后,黄维院士开始了国内的创业之路,创建了先进材料研究院,简称“IAM”。这也是团队坚持沿用至今的简称,它寄托了黄维院士的一个梦想,比拟于商业的百年老店“IBM”,期待着有朝一日IAM能成为扬名四海的、科技创新领域的、中国人自己的“IBM”!
当时,在大学内建立这样一个立足于学科交叉、融合,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科研实体是一个创新之举,很快得到了教育部和科技部等主管部门的首肯以及地方政府的赞同。
2006年6月,黄维教授从复旦大学交流到南邮、转战到江苏,成为一名新南邮人,并在这里取得了事业的辉煌与腾飞。
他所创建的科研团队(IAM)——人称“黄维兵团”——落户南邮后渐入佳境、硕果累累。2006年10月,他在南邮创建了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2007年又建设了“江苏省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重点实验室”;2008年创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基地;2009年,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得了科技部973项目的支持;2011年,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获批。此外,所申报的教育部“有机与生物光电子学”创新团队顺利获批。
作者及来源:记者 辛颖 2012年1月16日 金陵晚报 第B15版